发布日期:2025-05-22 09:53 点击次数:76
关税 “大棒” 挥舞,逆差问题难解
曾记否,特朗普政府时期,那频繁挥舞的关税 “大棒”,可谓是搅得全球经济市场天翻地覆 ,引发美国各界强烈反对以及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特朗普彼时信誓旦旦,称加征关税是为了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可现实却给了这种想法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政府对全球滥施关税,在美国国内也引发愈发强烈的不满和抵制,当地时间 4 月 23 日,全美 12 个州联手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指控后者加征关税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
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加征关税这一举措,短期内或许能使进口规模有所缩减,进而让贸易逆差看似有减小之势。可经济运行的逻辑是复杂且环环相扣的,进口的减少,会使得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降低,在外汇市场的供需博弈中,美元便会迎来升值。一旦美元升值,美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相对提高,其竞争力自然而然就被削弱了 ,出口量随之下降,贸易逆差又会重新扩大。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通过节食减肥,短期内体重是下降了,但随后却因为代谢紊乱,体重又迅速反弹,甚至比之前更重。
再把视角转向实际的国际贸易场景之中,美国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后,并没有达成降低贸易逆差的目标。中国的对美出口额,在初期虽有一定波动,但很快便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开拓新市场等策略稳住了阵脚。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和企业却深受其害,消费者不得不为购买进口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因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攀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一些企业甚至被迫减产、裁员,对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关税降逆差的逻辑与初衷
在深入剖析加关税降逆差为何走不通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一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美国政府实施它的初衷。从理论层面来说,加征关税被认为能够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使得外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减少进口。当进口规模降低,而出口保持相对稳定或者有所增长时,贸易逆差自然就会缩小。
美国政府实施加征关税政策,有着多重目的。首要目标便是保护本国产业。美国认为,一些国外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对本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通过加征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就能为美国本土产业提供一定的保护屏障,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喘息之机,甚至实现重新崛起。例如,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和铝产业,希望借此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
增加就业也是美国加征关税的重要考量。美国政府认为,本国产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进口商品因关税而减少,国内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会相应增加,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招聘更多的员工 。像制造业一直是美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让更多的美国人能够在制造业领域找到工作,降低失业率。
事与愿违:加关税后的贸易现状
(一)数据呈现残酷现实
理论总归是理论,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战场上,加征关税降低贸易逆差的策略却被打得 “丢盔弃甲”。以美国为例,2017 - 2020 年,美国对中国挥舞起 301 关税的 “大棒”,本以为能借此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可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贸易逆差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像被吹了气的气球,一路从 2758 亿美元攀升至 3165 亿美元 。这一数据的变化,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那些寄希望于加征关税来降低逆差的人的脸上。
再来看看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情况,自 2018 年美国大规模加征关税以来,其贸易逆差不但没有如预期般下降,反而一路水涨船高。2018 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 9502 亿美元 ,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 12117.5 亿美元 。这些冰冷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加征关税并没能实现降低贸易逆差的目标,反而让美国在贸易逆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国际市场连锁反应
加征关税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波涛汹涌。美国的加征关税举措,直接触犯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加拿大、墨西哥、中国等国家纷纷挺身而出,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一场激烈的贸易战就此全面爆发。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明确表态,加拿大不会在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畏缩,坚决对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墨西哥总统辛鲍姆也义正言辞地表示,墨西哥绝不接受美国的霸权主义,将采取措施坚决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中国更是迅速且坚决地予以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34% 关税,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相关做法,还将多家美国实体或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或不可靠实体清单 。
这场贸易战的升级,使得全球贸易环境变得乌烟瘴气,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小心翼翼,贸易壁垒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竖起。美国的出口企业在这场贸易战中深受其害,原本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美国农民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积压滞销,价格暴跌,许多农民面临着破产的危机。美国的制造业企业也因为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而那些原本依赖美国进口商品的国家,也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他的供应渠道,这使得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加征关税引发的贸易战,不但没有让美国降低贸易逆差,反而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了更加复杂和艰难的境地,可谓是 “偷鸡不成蚀把米”。
深入剖析:加关税降逆差走不通的根源
(一)美元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1. 美元特权的体现
美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可谓是占据着 “C 位”,拥有着独特的特权。它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高达 58.81% ,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的央行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这种强大的国际流通性,使得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
“铸币税” 也是美元特权的重要体现。简单来说,美国可以通过印发美元,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无需像其他国家那样,需要通过出口赚取外汇来进口所需物资。这就好比美国拥有一台 “印钞机”,可以随意印刷 “代金券”(美元),然后拿着这些 “代金券” 去全球各地的 “超市”(其他国家)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其他国家为了获得美元,不得不努力生产商品,出口到美国,以换取美元外汇,这实际上是美国对全球财富的一种隐性掠夺。
正是因为美元的这种特权,使得美国能够长期维持贸易逆差,而不用担心货币贬值的压力。其他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外汇储备稳定,以及维持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不得不继续持有美元,这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地位 。
2. 加关税与美元升值的恶性循环
加征关税与美元升值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就像陷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时,在初期,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因为关税的增加而上涨,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本提高,从而导致进口需求下降 。进口的减少使得美国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降低,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相对增加,根据供求关系原理,美元就会升值。
美元升值后,美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变得相对昂贵。以美国的汽车出口为例,假设原来一辆价值 3 万美元的美国汽车,在汇率为 1 美元兑换 6 元人民币时,出口到中国的价格为 18 万元人民币 。当美元升值,汇率变为 1 美元兑换 7 元人民币时,这辆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就会上涨到 21 万元人民币 。价格的上涨会使得美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其他国家价格更为合理的汽车,从而导致美国汽车的出口量减少。
出口的减少,加上之前加征关税导致的进口减少效果逐渐被美元升值所抵消,美国的贸易逆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会重新扩大。这就如同美国在努力通过加征关税这个 “水泵” 来抽干贸易逆差这个 “水池” 里的水,但美元升值这个 “漏洞” 却不断地往水池里注水,使得美国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用 “超市经济学” 模型来类比。把美国看作一家 “小超市”,这家 “小超市” 经营着两类商品,自营品牌啤酒代表美国出口,其他品牌啤酒代表美国进口 。美国常年的贸易逆差就相当于自营啤酒销量(出口)小于其他品牌啤酒销量(进口)。美国 “小超市” 发行一种代金券,代表美元,这种代金券不仅能在美国 “小超市” 购买商品,还能在其他商店内流通交易,这体现了美元强大的市场流通性,也是美元特权的一种表现 。
当美国 “小超市” 的经营者为了缩小贸易逆差,给自家货架上的其他品牌啤酒涨价(对外国商品加征关税)时,在价格压力下,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品牌啤酒,转而购买美国 “小超市” 的自营啤酒,自营品牌啤酒的销量增加,其他品牌啤酒的销量减少,二者差距减小,甚至可能产生逆转,这就意味着美国贸易逆差缩小 。
但是,给其他品牌啤酒涨价还会造成别的后果,比如代金券(美元)升值。由于美国 “小超市” 的经营者成功提升了自有品牌啤酒销量,加之其他品牌啤酒因涨价致竞争力降低,市场普遍对其发展前景感到乐观,更多投资者提高投资 。与此同时,自营啤酒继续热销,叠加大众得知大量注资进入的消息,市场更加看好 “小超市” 发展前景。渐渐地,大家发现与其买实体商品还得储存、运输,购买美国 “小超市” 代金券则方便不少,因为代金券的 “特权”,其拥有超强流通性,可以在所有其他商家那里使用,消费者和投资者都直接囤起了代金券,这直接引发了代金券的升值 。
代金券升值后,同样额度的代金券能买到的其他品牌啤酒较之前更多,出于成本考虑,美国 “小超市” 经营者也倾向使用自家代金券购买其他品牌啤酒补充货物 。但当他购入大量其他品牌啤酒后,一个尴尬的现实出现了,原本通过给其他品牌啤酒提价而好不容易缩小的逆差,现在又回来了。这就是增加关税导致美元升值,最终抵消加关税致缩小逆差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了加征关税与美元升值之间的恶性循环 。
(二)经济结构与消费储蓄失衡
美国贸易逆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原因,其中消费和储蓄结构的失衡可谓是 “罪魁祸首”。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过度消费的文化,民众热衷于借贷消费,享受当下的生活,而忽视了储蓄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 2005 - 2007 年期间,个人储蓄率甚至低至 2% 左右 。虽然在金融危机后,储蓄率有所上升,但近年来又逐渐回落,2024 年平均个人储蓄率仅为 3.2% 。
这种低储蓄率意味着美国国内的储蓄无法满足国内投资的需求,需要大量依赖外国资本的流入来填补缺口。同时,过度消费导致美国国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而国内的生产能力又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消费 。以美国的服装市场为例,美国本土的服装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美国消费者对各种时尚服装的需求,因此大量的服装需要从中国、越南等国家进口 。
加征关税这一举措,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抑制进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国内的消费和储蓄结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企业的生产模式不会因为关税的调整而迅速改变,美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商品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而且,加征关税还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进一步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对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
(三)全球产业链与贸易格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产业链已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各国在贸易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局面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高度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虽然发达,但在一些基础制造业领域,如服装、玩具、家具等,其竞争力相对较弱,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商品 。
美国加征关税的做法,无疑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一次严重破坏。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时,相关企业的成本会大幅上升,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能会被迫调整供应链,寻找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供应商 。这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混乱,一些原本稳定的贸易关系被打破,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来重新建立供应链 。
加征关税还可能会使美国的进口商品转向其他国家,无法有效降低贸易逆差。以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为例,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一些中国企业的订单转移至东盟国家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减少了,但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却增加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4 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下降了 15%,但从东盟国家的进口额却增长了 12% ,美国的贸易逆差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是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是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的,每个国家都在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改变这种贸易格局,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也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美国消费者可能需要为购买进口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上升,从而影响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
他山之石:有效降低贸易逆差的可行之道
既然加征关税降低贸易逆差的道路走不通,那么有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几种途径,被众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降低贸易逆差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提升产业竞争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降低贸易逆差的关键所在,而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则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 。以制造业为例,一些国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以高品质、高精度著称,这背后离不开德国企业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德国每年在制造业研发上的投入占 GDP 的比重高达 2.5% 以上 ,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德国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领域拥有众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生产出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
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德国企业普遍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在汽车制造领域,德国的宝马、奔驰等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管理,生产出的汽车不仅性能卓越,而且质量可靠,畅销全球,为德国带来了大量的出口收入,有效地改善了德国的贸易逆差状况 。
(二)优化贸易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也是降低贸易逆差的重要举措。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韩国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韩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在电子领域,韩国的三星、LG 等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在智能手机、半导体等高端电子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星的智能手机,凭借其先进的屏幕技术、强大的处理器性能和出色的拍照功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韩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发展迅速,在疫苗研发、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相关产品的出口额逐年增长 。
通过发展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仅增加了出口收入,还提升了韩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效地缓解了贸易逆差问题 。
(三)开拓新兴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对于降低贸易逆差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在 2024 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了 5.86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 13.9% 。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商品涵盖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东盟国家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同时,中国也从东盟进口了大量的农产品、矿产品等资源类产品,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 。
通过开拓新兴市场,中国扩大了出口规模,降低了对传统市场的依赖,有效地减少了贸易逆差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开拓新兴市场,也是降低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 。
(四)加强贸易政策协调
加强贸易政策协调,与贸易伙伴进行协商,减少贸易壁垒,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手段,也为降低贸易逆差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内部的贸易政策协调,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
欧盟内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可以自由流动,这使得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通过与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协调,其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德国的贸易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盟内部的贸易政策协调 。
在全球层面,各国也应该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减少贸易摩擦,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为降低贸易逆差创造有利的条件 。
总结与展望:回归理性的贸易之路
加征关税降低贸易逆差的策略,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已然宣告失败。这一策略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诸多负面效应,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从根源上看,美元的独特地位、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都决定了加征关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解决贸易问题的良方,它就像一剂看似能迅速止痛的 “猛药”,但实际上却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本应是基于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任何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最终都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共同利益 。
为了实现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各国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思维,回归到理性的贸易之路上来 。积极探索通过合作与协商解决贸易问题的途径,加强在贸易政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各国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 。
在未来的贸易发展中,各国应携手共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贸易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贸易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让贸易真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